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绪论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说明:本文为作者博士论文《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绪论的一部分,里面的一些材料现在看起来有点过时(比如行政区划的称谓、方言使用人口等),有的观点也值得进一步斟酌。不过,四邑话研究的资料,相比起广府方言,的确很匮乏,为了推动四邑方言的调查研究,本刊征得作者同意,节选刊出本绪论,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缘起

在广东省的西南部,有一种十分独特的方言,与粤语的代表方言广州话有着较大的差异,那就是四邑话。《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称其为“珠江三角洲粤语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支系”,的确道出了四邑话的与众不同之处。1986年,笔者有幸参与“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项目,负责鹤山雅瑶方言(属四邑话)的调查整理工作,深深地为四邑话的奇特面貌所吸引,并陆续有几篇小文章发表。但是,将四邑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的,历来不多见,也可以说,这是粤语研究的一个空白。笔者有志于改变这种状况,然而直到1998年才有机会着手作系统的研究。1999年,自己于不惑之年重新开始学生生涯,使得自己的夙愿有机会得以成为现实。两年多来,虽然俗务缠身,但仍然抽出不少时间对四邑话的语法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理论总结。这篇《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就是笔者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心得,现呈现于此,希望得到各位行家的批评指正。

本文研究四邑话的四种重要方言,即“四邑”所在地的代表方言——台山台城话、开平赤坎话、新会会城话、恩平江洲话——的语法特点。本章是背景性质的导论。


(《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1987)



二、人文历史概况

(一)基本情况

      台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南濒南海,东北与新会市相邻,西南与恩平、阳江两市接壤,西北与开平市相接。是四邑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级市,面积3204平方公里,人口101万。台山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始设置新宁县,前此的县境分属新会县(郡)、恩平县等地,民国3年(1914年)更名为台山县,1992年改县为市,辖28个镇,市政府驻地台城镇。台山话内部尚有差别,大致可分为四小片:(1)台北片,包括台城镇、附城、三合、四九、大江、水步、公益、白沙、三八共九个镇级单位,其中白沙、三八较近开平方言,以台城话为代表;(2)西南片,包括端芬、广海、南湾、隆文、沙栏、横山、北陡、汶村、海晏、海侨以及那扶、深井十二个镇级单位,其中那扶、深井地理上接近恩平,具有恩平话的一些特点,而端芬话别有特色;(3)东南片,包括冲蒌、斗山、都斛三个镇级单位;(4)川山片,包括上川、下川两个镇级单位,其中下川话的典型语音特点是没有边擦音。此外,赤溪、田头两个镇级单位主要通行客家话,三合镇的汇洞(村?)有部分居民也仍使用客家话,大隆洞林场和深井部分地区则使用信宜话。

      开平,是四邑中唯一一个没有临海的县级市,东北面与新会市为邻,东面和南面被台山市所围绕,西面与恩平市接壤,北端有鹤山市、新兴县相接,面积1611平方公里,人口近68万。开平建县较迟,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设置开平县,1958-1960年间,曾与恩平县合并为恩开县,后改开平县,1961年初两县又分治,1993年撤县建市,改称开平市,辖712镇,市政府驻地长沙街办。开平话内部可分以下4个小片:(1)赤坎片,包括赤坎、长沙街办、塘口、沙塘、百合、蚬冈、金鸡、赤水、东山(大部),以赤坎话为代表;(2)城内片,主要包括三埠街办及周边地区,语音特点接近台城话;(3)水月片,包括水口、水井、月山3镇;(4)龙马片,包括龙胜、马冈、大沙、苍城4镇。此外,开平一些镇(如水口、蚬冈、金鸡、赤水、东山)的局部地区则使用客家话。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南濒南海,东与中山市、东南与斗门县比邻,西与开平市相接,西南与台山市接壤,西北则紧靠鹤山市,北面与南海市隔江相望,东北与顺德市为邻,在市境东北部,从南、西、北三向环抱江门市区。是四邑中历史较悠久的一个县级市,全市面积1641.57平方公里,人口86.52万。新会秦汉时为南海郡地,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于新会司前镇河村一带置平夷县,是今新会县地置县的开始,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设新会郡,辖新夷、义宁等六县,后几经更迭,属地有所扩大,隋开皇十年(590年)易郡为县,称为“新会县”,宋开宝五年(972年),新会属地最大,包含今台山、新会、斗门、江门全境,珠海、中山、开平、鹤山、顺得、恩平6市部分地域,面积达8400平方公里。1992年撤县建市,辖18个镇,市政府驻地会城镇。新会话内部大致可分为如下4小片:(1)中心片,包括会城及周边地带、杜阮、大泽、七堡、小冈、三江、罗坑、牛湾、双水、崖西、崖南、古井、沙堆共13个镇级单位,是新会通行范围最广的土语,使用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8%,以会城话为代表;(2)司前片,通行于司前镇,又称“河村话”,据说是新会话中最难懂的方言;(3)睦大片,通行于东面的睦洲、大敖两镇,因地理上与斗门县毗邻,比较接近斗门话;(4)棠下片,通行于北面的棠下、荷塘两镇,棠下话在原属新会辖地的鹤山雅瑶镇亦通行,在当地称为“下方话”,语言特点相近似。此外,新会尚有少数居民使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大泽的同和、鲫鱼山,杜阮的中和坊等地,人数约3000

      恩平,是四邑中最靠西边的一个县级市,其建县历史的悠久并不亚于新会。恩平东北紧接开平市,西北与新兴县为邻,西部和阳春市接壤,西南与阳江市相连,东南则与台山市比邻。全市面积1703平方公里,辖14个镇,人口约48万。市政府驻地恩城镇。恩平现境于秦代属南海郡,汉代属合浦郡的高凉县,东汉建安25年(220年)称为“思平县”(意思为“思图平定土族”),这应是“恩平”县名的先声。三国时为吴国管地,属广州高兴郡海安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海安县方改名为恩平县,归岭南道恩州管辖,此为“恩平”得名之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废恩平,并入阳江,至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置恩平县,隶属广东肇庆府。清同治五年(1866年)改属阳江直隶州,清末民初再归肇庆府。建国后,恩平先后隶属于粤中区、粤西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江门地区。1994年撤县建市,改称恩平市。恩平是四邑惟一没有客家话的县级市2,恩平话内部大致可分为如下6个小片:(1)江洲片,包括江洲、牛江、沙湖、君堂、圣堂的大部、良西6个镇级单位,以江洲话为代表,是恩平通行范围最广的土语;(2)恩城片,包括恩城镇及周边地区,又称附城话;(3)横陂片,包括横陂、洪滘2个镇;(4)那吉片,通行于那吉、大槐、恩侨3个镇;(5)歇马片,通行于圣堂的歇马乡周围;(6)大田片,通行于大田、蓢底2个镇。

(二)四邑与四邑方言

“四邑”是一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份,与“四邑方言”的通行范围并不完全重合。1949年划新会县的一部分设江门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江门市脱离佛山专区,升格为地级市,并增辖原属佛山专区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县,因而又有“五邑”之称3,如区内有地方性的“五邑大学”。1992年起,所辖各县陆续改制为市(县级市)。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江门全市及五邑的总面积为9368平方公里,人口为382.05万,其中四邑的面积为8143平方公里,人口为303.52万。

 四邑方言是粤语的一个次方言。目前学术界对于粤方言的分区还有不少分歧,但是对于在粤方言之下划出四邑片,则意见比较统一。四邑片的通行范围包括江门市市区及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珠海市辖下的斗门县(人口29.41万,1999年统计数字),以及中山市的古镇镇(人口6.38万,1999年统计数字),合共八个县市。另外,电白县大衙镇的龙记、棉花地等村使用一种叫做“麻兰话”的白话,据说与四邑话接近4,但未经证实,若是,当属于方言岛性质。

 四邑方言的使用人口,尚缺乏准确的统计数字。熊正辉(1987)认定为340多万人,但这应是七县市(未计中山古镇镇)当时的人口总数,尚需扣除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斗门六处的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李新魁(1994)认定为约400万,亦是概数。台山市客家话集中于赤溪、田头,历史上赤溪曾单独立县,客家话的人口当在数万(赤溪、田头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字合为3.1万),加上开平、新会、恩平、鹤山、斗门的少量客家人,估计六处的客家方言使用人口不会超过20万。因此,在四邑方言通行的八县市,四邑方言的使用人口至少应在360万以上。

      四邑方言以台山话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台山话的使用人口远超于其他各县(市),使用台山话的港澳、海外同胞也达到110多万。据张日昇、甘于恩(1993)的《粤方言研究书目》,美国国防部语言学院编有《台山话基础课程》课本,可以想见台山话在海外较其他四邑方言通行。

    (三)四邑话的源流

     笔者曾经说过:“四邑片的个性鲜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兼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语音、词汇上分析四邑话中客家话的影子。余霭芹教授也指出四邑话有客、赣语的成分。最近,笔者和另一位学者更是论证了四邑话中的闽语成分,这说明四邑话复杂的面貌,可能与其移民来源有关。从语音的大格局来看,四邑话可大致分为两块:台山、开平(以及鹤山的雅瑶)的四邑话为一块,典型特征是有边擦音ɬ、为19声母系统;新会、恩平为一块,典型特征则是没有边擦音 ɬ、为17声母系统。这很可能暗示这两块方言使用者来源的不同。台、开一系的四邑话有ɬ,笔者认为其来自福建的莆田、仙游话,理由有以下几点:

    (1)四邑方言中只有台山、开平两种有边擦音,而这两地汉人的先祖,许多皆来自福建莆仙。例如台山黄氏的祖先黄岸唐朝辞官迁至福建莆田涵江黄巷,其子黄昌任南雄太守,其孙黄居正任官于台山,后代在台山繁衍至今。而开平诸姓,也有不少与莆仙有关,如古宅方姓祖先为莆田人、社边何姓祖先为仙游人,龙塘何姓先人自莆田县提学岭南,因中原兵乱,遂定居龙塘至今。

    (2)广东的开发,相对晚于福建。在文化、教育方面,福建历来较为发达,莆田、仙游一带,由于地少人多,生活不易,因此考取科举、走致仕的道路,成了旧时文人的一条重要出路。台山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立为新宁县,主要官员中闽人居多,而闽人中又以莆籍占多数,如:邱泰、姚文炜、许光卿、何凤瀛(以上知县),陈廷美、黄堂、林应朝、郑徒、朱明钦、关学尹(以上典史、主簿等官),林章、林效宾、林有斐、陈缙(以上教谕训导)等皆是莆仙人,此外,还有一些注为“闽人”的官员,也有可能部分来自莆仙。如此之多的莆仙人出任地方官员,在当地影响势必不小,尤其是当时福建文化领先于广东,其方言也可能有一定的典范性,他们的语音习惯(比如带 ɬ音)成为平民模仿的对象并非奇怪的事情。

    (3)如果只是单单来自莆籍的上层阶级(连同他们的家眷),恐怕还难以在语音上长期地影响当地的语言(方言),因为朝廷的官僚体制,并不能保证莆籍官员在四邑任职的连续性。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莆籍移民相呼应,才可能使得短期的语言影响长期延续下去。《中国移民史》称“文献载:绍圣年间(1094-1098年)南恩州(辖今阳江、阳春、恩平等县)‘民庶侨居杂处,多瓯闽之人’。特别是州治所在的阳江县,‘邑大豪多莆(田)、福(州)族’。”可见,历史上这一带闽语相当流行,现亦不至于消于无形。台山、开平立县皆较晚,其县境部分原归恩平所辖,因此台、开两地居民的成分完全有可能与恩平相类,即许多莆籍移民在台、开从事经商、务农等事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数量诸方面影响形成合力,使得他们的语言习惯容易被当地居民所接受。

     而新会、恩平语音特点的不同,则应与移入时期不同,来源也不同有关。笔者推测这两地的移民较大的可能是从东面(如福建)、北面(如浙江、江西)沿两条线路进入:一条是陆路,北面的移民经江西越过大庾岭进入南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广东人将自己的祖籍说成是南雄珠玑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四邑方言带有客、赣语的成分(如疑、日母读同鼻音声母、蟹合一帮组台山、开平读ɔi、舒声调带有客家话的色彩、“女阴”江门白沙既用 [ hei23 ],也用 [ pit55 ]);另一条则是海路,东面的移民沿着海岸线从福建进入广东,尤其是南宋末年,元军渡过长江,攻克首都临安(杭州),将南宋残余势力从温州赶至福州,迫使宋主乘船经泉州、潮州、惠州,南至中山,最后逃到新会崖南,随行的有二三十万官、兵、民,宋主失败跳海后,随行军民可能沿海岸线继续西逃至现台山西部,或登上川山群岛,或在北陡处沿镇海湾进入恩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新会、恩平中间隔着台、开,语音特点则比较近似,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台山话有的土语(如下川岛)没有边擦音。

     当然,四邑话形成复杂的特点,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什么地方来便具有什么地方方言的特征,也不能理解为具有哪里的方言特征,就一定从某个地方来。还得结合诸多因素(如历史、民族、宗教、风俗、迁徙等)来考察其成因。但由于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此,只能点到而止。

   


(原载《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本期编辑丨郑依滢本期审读丨邱煌明责任编辑丨老   甘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学术探论丨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行走田野杂记 |《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后记学术探论 |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综合研究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